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二、材料题答案
1.(1)措施:轻徭薄赋;用儒家的“礼”进行教化。
目的:维持民众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唐朝统治。
(2)共同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影响:谭嗣同等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打破传统束缚,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美、法等国政治体制的基础。
(3)荣耀:德意志统一。
原因:国家的统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较弱。
(4)(如果选择三个作答,只判前两个)①合理调整工商业,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有利于私营资本主义的发展:土改中采取保护富农经济政策,有利于土改顺利进行,发展农业生产。
②建立政治协商制度,组成包含民主党派的中央政府,使新中国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开展“三反”运动,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有利于执政党的廉洁。
2.(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3)
中国
遭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国力衰弱。
美国
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西欧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4)积极作用:稳定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3.(1)有利于发展。孟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以达到社会的富裕和安定。
(2)继承: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发展:霍布斯认为人民不能反抗国家政权;洛克认为人民有权反抗暴政。
影响: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3)破坏:沦为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加剧了贫困和落后。机遇:带来了近代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
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5.(1)特点:两税法实施之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6.(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7.(1)科学、民主(或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迷信)。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2)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金充足:大量欧洲资本涌入、黄金储备或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市场扩大:西部领土开发、世界市场拓展。(马歇尔计划拓展欧洲市场)相对安定的环境:内战结束、美国本土未成为大战战场。
(3)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打破原有的等级观念。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不同成员之间形式上的平等。反映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上海成为开放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经济全球化。
8.(1)“古代世界”是指古希腊、罗马。“人的发现”是指人文主义。继承:人文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发展:人文主义者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提倡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2)观点:明确写出观点。论据:时间、地点、人物、借鉴的内容或引用的思想、发生的事情、反对的事物。典型的事例有《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
(3)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4)趋势: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趋向平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接近。
9.(1)①春秋战国: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为公民参与政治创造了条件。
②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精神兴起;出现了苏格拉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
(2)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4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可得2分。)原因:对外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评价:肯定其进步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3)A.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分。若学生回答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得1分。)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结盟。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背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广大亚非国家的独立。(2分,任意一点即可。) 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分,如果学生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可加分,但本问不得超过4分。)意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言之成理即可。)(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2分,名称不准确不得给分;填写“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不得给分。)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
10.(1)不同: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秦统一后,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权力。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意义:早期启蒙思想兴起,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2)17世纪和18世纪的政治制度演进:英国首创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起近代的民主共和制度,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逐渐形成,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19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展开和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3)原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张荫桓的说法正确。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
(4)《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
11.(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2.(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中国:列强经济的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3.(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发展阶段:
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14.
(1)认为人都有私欲(2分);尊重人的基本欲望(或肯定人的正常需求)(2分);主张个性自由、多样(2分);反对权威(或是非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2分)。
(2)经济活动:建立工厂,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或开展工业革命)(2分);在世界各地拓展市场(或殖民扩张,或初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经济政策:推行自由放任政策。(2分)原因: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无产阶级政治权利有限,生活条件没有明显改善(或工人运动提出政治权利诉求)。(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3)观点:自由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或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2分);在近代中国,国家自由最为急迫(2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2分),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破产原因进行反思,并要求维新变法(2分)。20世纪初,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探索救国之道(2分)。
(4)福利国家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分),它使穷人受惠(或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2分)。
15.
(1)特点:在多个领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2分)。
背景: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2分);丝绸之路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提供了通道(2分);先进的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分)。
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各2分。
(2)关注的问题与相应的编号:
类别一:能从“国情与国际形势”、“民族独立与自强”、“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等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8分。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总分不得超过8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二:能从以上3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6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三:能从以上2个角度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4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四:能从以上1个角度同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类别五: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且编号归类正确、较为全面,给2分。编号不完整,酌情扣分。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世界背景2分,中国背景4分)问题(4分)
编号(4分)
背景(6分)
国情与国际形势(1分)
(5)(6)(9)(10)(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和“新政”。(2分)
民族独立与自强(1分)
(2)(3)(4)(11)
推行宪政与社会改革(1分)
(1)(7)(8)(15)
人类社会发展趋向(1分)
(12)(13)(14)
注:有些书既可属于此问题,又可属于彼问题,放在一处即可。
(3)原因:14—17世纪,英国逐渐形成民族国家,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2分)17—19世纪,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被殖民者带到当地。(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英语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分)(4)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影响:有利于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2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2分)16.
(1)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政策法令,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反对因循守旧。(4分)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分)目的:为变法进行辩护。(2分)(2)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生活会越来越好。(2分)原因:理性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成就(2分);近代以来欧洲经济的发展(2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新的政治制度的创立(2分)。
(3)社会经济方面
战前:开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分)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民族资本增加,商办企业规模扩大。(3分)
政治思想方面
战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专制主义政治制度。(3分)战后:主张君主立宪制,否定君主专制制度。(3分)(4)1978年:思想解放,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分)1992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2007年:重视民生问题。(2分)
17.(1)印刷术的普及;三教合流;科举制度;宋明理学。
(2)1860—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世界市场形成。
1879—1900年: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48—1971年: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促成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贸易自由化体系(关贸总协定)保证了经济的发展。
(3)差异:
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国民都要遵守。
中国: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意图: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形势: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原因:共产党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8.(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9.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21.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22.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23.
(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24.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5.
(1)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随葬物品“五鼎八簋”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青铜器的造型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技术水平
(2)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4分)来源:启蒙思想;罗马法。(4分)(3)背景: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背景是当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实现工业化;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4分)目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点在于: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具体目的是为了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具体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6分)手段:都是国家调控经济。(2分)(4)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天安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3分)。
1949年,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3分)在国徽中加入天安门图案,是为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2分)26.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利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
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强;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序号:4,5,6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序号:3,5,11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序号:3,5,9,10,11,12补充的新资料:(略)
简要阐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