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明对着手下的几个班长,比划了几个手势,几名班长点点头,分别带人靠近了吐蕃人的帐篷。
不到一分钟,队员们就已经走出了帐篷,做出手势示意,已经全部解决了吐蕃人。
黄海明观察后发现,山下鹰嘴关亮着微弱的灯光,距离这里至少还有1500米,他发现帐篷的旁边,堆放着几堆木柴。看来,这些监视哨一旦发现了情况,就是要点燃这些木柴来报信。
黄海明派人下去通知大部队上来。
不久,哥洛翰带着部队上来了。
黄海明和哥洛翰商议了一下,仍然是按照刚才地序列行动,主力距离突击队300米跟进。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是在夜间。
祁连山山势陡峭,山上岩石风化严重,要想不发出声响下山,及其困难。
黄海明带着飞虎军,小心翼翼的向下移动,15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了鹰嘴关附近。
经过仔细观察,黄海明发现,吐蕃人大部分驻扎在山谷的另一侧,山谷之间用一道绳索桥相连。
绳索桥就是用十几根粗大的绳子连接两端,在上面铺上木板,两侧用绳索拉上护栏,构成简易的桥梁。
山谷的这一侧,有几间房屋,旁边还支着十几顶帐篷,这些帐篷里应该是临时来的援军。
黄海明判断了一下形势,在山谷的这一侧,按照一顶帐篷十个人计算,大约有160人,加上房间里的,算他50人,这一侧大概有200名吐蕃守军。
问题的关键在于,战斗打响以后,山谷对面的吐蕃人一旦切断了绳索桥,唐军对他们就再也无可奈何。
对面的吐蕃人,仍然能够牢牢地控制住鹰嘴关,大军仍然无法通行。
黄海明决定亲自率领30名队员,迅速冲过绳索桥,占领对面的桥头,在桥的这一侧,留下20名队员防守,防止吐蕃人破坏绳索桥。
黄海明决定等第一团地突击队上来,立即展开行动。
黄海明派人通知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他带着飞虎军的队员们,朝着绳索桥快速移动。
就在这时,吐蕃人发现了他们,大声喊叫了起来。
黄海明带着飞虎军的队员们,直接穿过吐蕃人的帐篷,不顾一切的扑向绳索桥。
听到了报警的声音,吐蕃人骚乱起来,他们胡乱穿上衣服,就钻出了帐篷。
飞虎军的队员们,穿过这一大片帐篷,遇见吐蕃人,顺手就是一刀,他们脚下绝不停留,迅速冲到了绳索桥边。
这时,绳索桥的对面,已经出现了大群的吐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