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惜字如金,一些典籍上的字眼,后人为了断句,就能争论两千年。
“肃静!”
当值的御史史禄,眼见嬴政的面色有些难看,不得不站出来阻止这些高傲的博士:“大王召集朝会,乃是为了议帝号,你等既然不认同襄侯、高武侯提出的尊号,可能拿出自己的尊号来?”
史禄的脚步停在孔门后人孔鲋的面前,静静的恭候着。
儒家为显学,各大战国的儒生,均奉孔子为祖师。孔子的嫡系子孙,身上自带家世光环,人人都会不自觉的给三分尊重。
“三代圣王,曾于泰山封禅,感悟天命。泰皇、泰山,天命有所牵连。鲋以为,大王可东行泰山,举行封禅,祭祀上天,进位泰皇。”
嬴政称后,还是称帝,孔鲋并不关心。儒家子弟的心里,口口相传,古代曾经举行的封禅大礼,具有异常神圣的虔诚地位。
齐鲁之地,泰山耸立于山东,睥睨天下。雄俊的泰山,在儒生心目中,无疑跟天命具有某种联系。
“封禅之礼,只有得到天下人认可的圣王才能举行。吾观之,大王行之以力不以力,以兵威摧折天下,当不得圣王,何能举行封禅大礼?”
孔鲋的话一说完,博士们的话题,又偏离到封禅的话题上。
山东来的儒生,特别是齐鲁之地的儒生,一向自视甚高,开口必说三代以来,崇尚古代圣明贤王尧舜禹。儒家子弟认为,除了遵行禅让的尧舜禹以为,往后的历代国君,只有汤武尚可,五霸还行。
至于春秋战国以来的国君,就差脸上没有明写着昏庸二字了。
博士议政,其事不成。
蒙恬心中苦笑不已。
秦国平定山东六国,征召当地的知名大儒,出任秦国博士。曲阜的孔鲋,还是蒙恬坑蒙拐骗,强行迁到咸阳来的。
嬴政本来的计划,希望借用儒生的名士声望,吸纳山东的人才,逐渐统合列国,实现真正的天下归一。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刚刚经历过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观点,相差很大。短时间之内,很难达成共识。
秦国的政策,没有共识的伦理基础,很难得到山东六国之人的认同。
可以说,嬴政与山东博士的决裂,从今天的朝会开始,就隐隐埋下了裂痕。
更漏的水滴声,仍然滴滴答答的想着。只不过,这个时候,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心情再去关注殿中的更漏。
“大王,议帝号的事,何其重大,诸位大臣、将军、伦侯、博士,一时半会儿,不能仔细思量。”
蒙恬跽坐而起,朝众人作揖:“等朝会结束之后,大王可让众位大臣、博士,查考古代典籍,提出自己的主张,通过奏书的方式,上奉于大王面前。选出几个合适的尊号备选,等下一次朝会时,再做决断。”
真是开会的人越多,越讨论不出什么个东西来。
很可能,嬴政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央政治局的优势,先提前商量好结果,再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如此则会减少太多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