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遥林城会战的时候,麦尔手里只有四千名火枪兵,他们用三段击给敌人造成了上万人的伤亡。现在他手里有一万八千名火枪兵,他们的三段击用的比前辈们熟练多了,他们会给敌军造成多大的伤亡呢?
麦尔不会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一万八千名火枪兵至少可以干掉五万敌人。上一次他是占据地形优势防守,这一次他却是进攻方,战场还是对骑兵有利的平原地形。虽说军中有足够的工兵,也有足够的木栅栏和尖刺栅栏,但是这些防御工具起不到多大作用。
只要联军开始安置木栅栏和尖刺栅栏,贵族军肯定会撤到火枪的射程范围之外,甚至直接鸣金收兵,这样一来联军的处境就变得十分被动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联军不能使用这些防御工具,甚至还得攻击拥有防御工事的贵族军。
联军的兵力处于劣势,虽说有一万八千名火枪兵,但是联军中伊利比军占了十三万,都古军占了五万,这意味着联军的近战能力贫弱,并且极度依赖远程攻击。一旦贵族军发动反攻,迫使联军进入肉搏战,联军的损失会非常惨重。
但是贵族军在给联军造成重创的同时,己方的损失会更大。拜伦斯军是职业化的常备军,伊利比军都是经过完整训练、装备齐全的公民兵,厄古斯军这边的情况要差一些,但士兵的平均素质也不低。
乍一看,贵族军就算用两个炮灰换一个联军士兵的命也是赚的,但是贵族军没有那么多炮灰,而且如果不迫使联军进入肉搏战,就算是十个炮灰也换不来一个联军士兵的命。炮灰之所以被称作“炮灰”,就是因为他们战斗力弱,士气低,在战场上除了送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他们是不可能迫使联军进入肉搏战的。
想要让联军进入肉搏战,就必须得投入精锐部队。联军的兵力虽然比贵族军少,但是双方的兵力基数都很大,这意味着联军的火力强度是非常可怕的。这样一来贵族军的精锐部队就要承受密集的火力打击,付出巨大的损失。
联军近战能力贫弱,但这不代表联军打不了肉搏战,如果杀到联军面前的兵力太少,还没等后面的援兵支援上来,他们就死光了。前面的人一死,联军就又能腾出手来,可以对支援部队进行火力打击,到时候前面的人就白死了。
为了保证第一波攻击能够拖到援军到来,第一波攻击要投入的兵力就必须要多。为了减少进攻途中的损失,队形要尽可能的散。可是队形太散的话,士兵就会没有安全感,容易出现溃逃的现象。万一出现连锁反应,导致全线崩盘,事情就麻烦了。所以队形不能太散,士兵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这样一来贵族军还是要付出不小的损失。
可能有人会问了,贵族军不反攻不行吗?
答案当然是不行。联军以远程打击为主,如果贵族军不反攻,联军只需要布置好阵型,然后不停的射射射就可以了。如果联军下了战书之后,贵族军不应战,联军就会士气大增,直接跑来攻打贵族军的大营。
虽说野战变成了攻坚战,但是这不意味着联军的劣势会加剧,因为大营的防御力不算很高,比起城墙来可是差多了。由于战场已经确定,联军可以在大营外面建立防御工事,甚至直接把大营搬到贵族军大营附近,这样一来贵族军的反攻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死守大营可能会被切断粮道,导致军心动摇,不战自溃。所以联军一旦出动,贵族军就必须得有所行动,绝对不能老老实实的在大营里等着。就算他们不接联军的战书,在联军打到大营的时候也得出兵迎战,否则他们的处境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既然必须要打,贵族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约战,要么在大营附近打防守战。贵族军的将领们为此争论了几个小时,最终决定接受约战。不在大营附近打防守战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贵族军必须要反击,大营附近的空间有限,可能无法展开部队。
新历154年2月25日,十五万联军与二十六万贵族军在赤水河东部的平原上展开会战。总计四十万人的战场,总宽度超过八公里。为了便于指挥,麦尔将部队分成左、中、右三军,左军五万人,由撒林统领;中军五万,由麦尔统领;右军五万,由韦续统领。
贵族军同样分为左、中、右三军,左军八万人,中军十万人,右军八万人。每军又分前后两部,左军前部四万人,后部四万人;中军前部六万人,后部四万人;右军前部五万人,后部三万人。
所谓的前部和后部,并非都是按照前后布置。左军的前部和后部是并列部署的,以掎角之势夹击韦续部。中军的前部在中央,后部被进一步拆分,两万左,两万在右,与前部组成钳形之势,又能策应左军和友军。右军的前部和后部才是前部在前,后部在后。
联军方面,一万八千名火枪兵被分成三队,配属给左、中、右三军。左军是十二个伊利比火枪营,共计六千人;中军是六个伊利比火枪营,加上三个拜伦斯火枪团,共计六千人;右军是四个伊利比火枪营,四个都古火枪千人队,共计六千人。三十个伊利比骑兵营,共计一万五千伊利比骑兵被平均分配给左、中、右三军,弓弩手和步兵的比例也很平均。
两军从开入战场,到部署完毕,用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双方在清晨入场,到了正午才部署完毕。忙活了一上午,两军将士都饿了,只得先吃饭。吃过饭之后,两军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调整阵型,然后会战才正式开始。